尊龙凯时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荆楚大地遍写生态诗行 美丽湖北尽抒锦绣篇章

      20190125030924285.jpg

      图为:保康县九路寨

       

      20190125031207133.jpg

      图为:十堰市武当山

       

      20190125031327979.jpg

      图为:十堰市丹江口大坝

       

      20190125031407938.jpg

      图为:京山市鸳鸯溪山庄

       

      20190125031450134.jpg

      图为:保康县城

       

      20190125031527493.jpg

      图为 :鹤峰县屏山峡谷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 ,生态环境部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平台 ,积极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试点工作,探索实践路径的典型做法和经验,鼓励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中国。

       

         一直以来,省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 ,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并采取多种措施 ,强力推进实施。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硕果累累 !2017年 ,京山县被评为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8年10月,十堰市被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确定为中国生态文明论坛2019年年会举办地。2018年12月中旬 ,从广西南宁又传捷报!十堰市荣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荣誉称号,保康县 、鹤峰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截至目前 ,我省已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5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包括3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366个省级生态乡镇 、3568个省级生态村。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 ,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3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高瞻远瞩,语重心长 ,要求湖北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 ,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 ,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大气 、水、土壤污染防治,让湖北天更蓝 、地更绿、水更清。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2017年6月25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深入开展生态省五级联创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成创建制度顶层设计

       

         2015年1月,省环委会印发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 ,从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水资源 、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与风险防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行绿色生活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生态省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确立了生态省建设的基本遵循。

       

         生态省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 ,为了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我省制定《纲要》常态化评估机制 ,每3至4年对《纲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评估,检验《纲要》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全面了解生态省建设实施进展 ,2018年开始了《纲要》的首次中期评估工作 。

       

         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我省也在逐步修订完善生态省建设规程及指标体系 。在对接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我省实际 ,2018年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管理规程(试行)》《湖北生态省建设考核办法(试行)》《湖北生态省建设考核办法细则(试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体系》等指导性文件。

       

         夯实基础稳步推动创建

       

         生态省创建不能停留在纸上!为此,省生态环境厅严格规划评审,聘请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评审专家库。由省环委会办公室牵头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进行评审论证,确保创建规划科学可行,把好规划关。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0个市(州)、县(市、区)生态文明创建规划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论证,58个县(市 、区)的规划经当地人大颁布实施 。

       

         生态省五级联创,基础是关键。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督促各市县政府严格执行颁布实施的创建规划 ,对照生态制度、生态环境 、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大方面各项指标,查缺补短,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完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创建工作 。同时 ,大力实施生态省建设细胞工程 ,推行省级生态乡镇 、村创建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全省已成功创建并命名省级生态乡镇366个,省级生态村3568个 。

       

         创建考评验收毫不松懈

       

         今年以来,由省环委会办公室牵头组织专家组,奔波于荆楚大地,他们对各地创建效果进行现场考核评估,得出初步评估结论并形成整改完善意见 ,各地根据专家组现场考核评估意见对标整改 ,整改结束后将情况报送至省环委会办公室复核。2018年完成了9个申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县市的现场考核评估工作。

       

         与此同时,我省建立生态省建设奖励机制,争取设立生态省五级联创专项奖励资金 ,对按要求开展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并取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区)称号的地区,给予适当资金奖励,激发地方开展生态创建工作积极性 。对开展生态创建成效突出的地区 ,在省级各类环保资金安排方面适当予以倾斜。如恩施州,当地制定了《恩施州2017-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恩施州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奖励办法》等生态文明创建激励措施 。对于创建优秀地方,各地广泛宣传,通过“一报一台一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厚植生态文明创建大氛围。

       

         生态 人文 新经济

         ——十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纪实

       

         “秀水、仙山 、汽车城” ,一直以来是十堰市引以为傲的三张亮丽名片 ,而这三张名片的背面是“生态、人文、新经济”。近年来 ,十堰市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坚持生态立市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生态崛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升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十堰成立高规格的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 ;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绿色和发展并不矛盾 ,十堰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产业体系,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当地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淘汰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实现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绿色转型 ,汽车主导产业全年产值1390亿元,增长21%;突出全域旅游,拥有A级以上景区63家,形成了以武当山为龙头 ,以城区和各县域为支撑的“龙头带动、多产融合、全域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

       

         十堰编制了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当地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保障生态产品基本供给 。坚持以治污为核心,促进生态产品优质供给 。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多元化生态投入 ,十堰全市财政生态文明建设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达14.89%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采取“PPP”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全面推行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

       

         通过构建“一主四大四新”产业体系,十堰市形成了以现代汽车及装备制造为主的绿色制造工业 ,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主的全域生态旅游业 ,以秦巴山区特色农业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以道地中药材基地为特色的“中国武当药谷”产业,初步构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生态保护让十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经济发展也持续有力。2017年,十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名列全省第一。该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4.3%,与2013年相比提高15.1个百分点。去年,十堰GDP增速10%,居全省第一;工业产值增长14%,居全省第一 。在投入巨资转变产业结构 、淘汰污染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 ,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赢。

       

         水光山色与人亲

         ——京山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京山素有“鄂中绿宝石”美誉 ,是中国网球之乡 、中国观鸟之乡。2017年9月 ,京山获批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京山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和先行者 ,连续14年保持全省县域经济20强 ,目前正在打造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京山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届接着一届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 ,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县以来 ,累计投入资金100亿元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项目建设 ,年均生态环保投入占当年GDP的7.5%以上。

       

         京山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进深化 。京山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生态环境补偿及损害赔偿机制。

       

         京山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布局国宝桥米百亿循环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 ,着力推进机械制造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京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18年预计接待游客1150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

       

         京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狠抓污染防治攻坚,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 、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位居全省前列。市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京山始终坚持建设成果全社会共享,着力提升城镇化能级和水平,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镇、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该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36平方米 。中心城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四季见花 ,处处有游园;特色小镇融山、水 、城为一体,马岭、幸福等乡村呈现“人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花园中”的美丽图景 。

       

         撤县设市后的京山,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档升级,厚植绿色发展后劲 ,不断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互促共进。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记保康绿色发展之路

       

         一河碧水逶迤去 ,十里青山入城来 。逐绿之行,保康县从未停下脚步 。

       

         保康******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 。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康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作为最鲜明的理念引领 ;把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最理性的路径遵循 ;把环境保护、生态创建作为最响亮的责任担当。以生态绿色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 、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

       

         2016年 ,保康获评“湖北省生态县”。目前 ,该县拥有1个生态镇 ,7个省级生态镇,62个省级生态村;尧治河村荣获“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 、国家卫生县城……一项又一项荣誉接踵而至。

       

         保康坚持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实现脱贫攻坚、转型跨越、绿色示范 、全县共享。

       

         该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四大家”负责人 ,县直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各司其职 ,全力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同时 ,将生态文明创建和村级环境整治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为生态文明创建提供财力保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措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覆盖该县54条主要河流和20座水库;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 ,为土壤污染治理奠定基础。

       

         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为26.8万山区人民的生态家园筑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 ,而是要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保康县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推进核心景区建设,尧治河、五道峡 、九路寨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依托景区开发,注重服务配套,规划建设了两峪、龙坪等八大风情小镇;突出产业支撑 ,融入文化创意,力推“一镇一节”;大手笔建设山区旅游城市,构建以县城为龙头、核心景区为依托 、风情小镇为骨架 、美丽乡村为支撑的“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2018年,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6% ,“含绿量”大了 ,“含金量”也增了,全年接待游客3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27.9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3.3%。

       

         同时,保康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成为支撑保康绿色崛起的“台柱子” 。

       

         生态引擎加速绿色崛起

         ——鹤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纪实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边陲、恩施州东南部,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14个社区共21.68万人。2013年 ,鹤峰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了生态县创建工作。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鹤峰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创建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

       

         自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 ,鹤峰建立健全源头保护机制、过程严管机制 、后果严惩机制,增强市场运行机制,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初步建成。通过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大力实施净水行动 、土壤污染调查、森林生态保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工作,该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7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4.7% ,河流断面考核水质达标率100% ,森林覆盖率达75.9% ,林木绿化率84.5%。

       

         近些年 ,鹤峰县不断优化生态开发格局、生产生活布局 ,完善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县域空间功能分区 ,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 ,让该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达到64.79%。

       

         在立足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同时 ,鹤峰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通过验收;“全域有机”初见成效,新建及改造茶园2.8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8亿元;屏山 、董家河省级地质公园申报成功,生态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6.65亿元。

       

         此外 ,鹤峰深入开展“四个三重大工程”,加快补齐生态建设和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 ,深入开展农村饮用水生态保护,推进城乡污水、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厕所革命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度,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58%。通过实施“美丽家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建设生态细胞工程,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不断创新高。

       

         如今的鹤峰,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创建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4.5%、98.34% 。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26 09:06

      原文链接:






        XML地图